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第七講(上)【佛言:善哉阿難!汝等當知:一切眾生,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 】 佛對阿難尊者說你現在很好了,能知道你病的根源了,可以施教,現在我可以跟你說了,善哉阿難!不止是阿難,所有與會的大眾,你們都應當知道這樣一個問題。就是一切眾生,從無始以來,生死相續。皆因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常住真心,真心是常住的。而且這個心,就是性體,性淨明體。不會去用真心,而用的是妄想,這個妄想卻不是真實的,所以輪轉。一切眾生,當然這都是指凡夫說的,這一切凡夫,乃至於權乘菩薩和小乘,二乘人,他們從無始以來都是在妄動。妄動是指著無明來說的,起惑造業,依業受報,在他所受的這個果報的身,仍然在起惑造業,又依業來受報,就這麼的輪轉,生死不歇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迷了,由於迷故,所以生死不休。因此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這個樣子的,迷迷糊糊的,不知道常住真心。這個真心它的性是清淨的,明體就是把這個真的弄明白了,就落於生滅了,但你那常住真心是不生不滅的,是從來都沒有失掉過的,我們每一個眾生、每一個人;不止人,乃至一個螞蟻、一個蚊子都是這樣的。我們要懂得這個真是和我們講華嚴經時一真法界的那個真是一樣的,它是永遠的不生不滅。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講法界一相,既不虛偽,也不虛妄,那個才叫真心。性淨,就是說我們本來常住的那個心性,跟佛的佛性,跟眾生的心性,是沒有差別的,是平等的,都是真實存在的,不是虛偽的,這就叫真心。性淨跟性明有什麼差別?清淨無染這叫淨,不假洗滌而後淨。不是它不干淨了,洗了之後就清淨了,不是這樣子的,原本它就是清淨的。明,這個性從古以來永遠都是靈明不昧的,不是因為修證了才明的,它是永遠常明的,這就叫性淨性明。這個性淨明體,是指本性的性體來說的。 因為把這個真心給迷了,所用的全是妄想。妄想就是現在我們所執著的這個意識心,也就是妄心。這個妄心是因緣而起的,跟真是不同的。因這個妄想的緣故,所以說一切眾生,生死相續。這個問題也是指著阿難說的,不知道你常住的真心,性淨明體,你所用的全是妄想,但是這個妄想不是真實的,所以才流轉。這個妄想是指著根本來說的,不是現在我們這個思想,是指無明,是指一切妄的根本。是一切眾生迷了他真正的法性之後,所起的那個妄想心。例如我們出家的時候,你世間虛妄的愛沒有了,但是你產生一個愛,這個愛跟那個愛是沒有差別的。例如說你對三寶的愛算不算愛?你這時候不是真心的,你所用都是妄心,妄想一切就是根本的妄念,這個根本就是生死的根本。所以佛說你用色相來見我,用音聲來求我,是你在行邪道,是不能見到我的。這就是說你用的都是一顆妄心,不是真心,那怎麼能見到我呢。阿難見佛的時候,是看見佛的三十二相,是從色相上而見佛的,愛如來是愛如來的色相,這有貪愛之心。你要想成就菩提,成就佛果,那你先得明白你性淨妙明的真體。所以佛跟阿難說,你想要求得無上的菩提,你得先發掘明了你的心性。 【汝今欲研無上菩提,真發明性,應當直心,酬我所問。 】 以下的問答是非常重要的,我們要想開悟,就在這最初的一段經文中的話。可不要用妄想心去琢磨,用妄想心琢磨是不能開悟的。佛對阿難說,你要想研求無上菩提,真發明性,應當直心。這裡頭不能有一點虛假。酬我所問,酬,就是我問你,你就如是答。你不是想追求無上菩提嗎?想研究無上菩提嗎?所以要想明白無上菩提,你必須得真實,要是有虛假你就研究不出來的。在我們學佛的當中,很多都是假情假意,都是那個妄想心,都是那個識,不是真心的。你要想開發,明你的心性,你就應當如實的酬答我所問的問題。佛就說,我問你什麼,你就直心的回答我,不能有彎曲心。因為眾生他這個思想妄想分別在染和淨中,這些法都是依它而起的,不是真實的。這就是凡夫的情感,也是生死的根本。所以佛就對阿難說,要把這個思想妄想取消,不能隱諱,更不能說假話。佛的含義是叫他直心正念真如。 【十方如來,同一道故,出離生死:皆以直心,心言直故,如是乃至,終始地位,中間永無諸委曲相。 】 直心是什麼樣子?直心是道場,沒有一點虛偽的。佛跟阿難說,十方諸佛都是從直心而入道的,同一道出離生死。心跟言,言跟心一定是一致相。但是我們回顧一下,我們所有的言行都是不一致的,這一點我很有體會。我們所有的道友,所有見我的,跟我說的話,全都是假話。不論出家的在家的,都想見見老和尚,問老和尚這個,問老和尚那個,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話不能跟老和尚說。所以用這樣的心又怎麼能入道呢?直心是道場,佛為什麼要說這些話?要用如來的直心來回答他,不能拐彎抹角的。你心裡是怎麼想的,口裡就要怎麼說。你看跟你說話的那個人,你看他的眼睛在一邊轉,他眼睛轉的時候是在打主意該怎麼說,多數都是假的。佛對一切眾生如是的囑咐,說十方如來同一道。同一什麼道?直心是道場。你要有出離心,出離就是直心,心中所想的,口裡就所說,心言直故。這樣子從你開始到終,這個中間一點彎曲相都沒有。這就是十方如來同一道。我們講大乘起信論,起信論教導我們直心是指正念真如。大乘起信論講三心,直心正念真如。你口裡說話是表的聲音,但是你心裡頭跟這個聲音兩個的性是一致的,心言直,這叫直因。以這個直因所感的果是真正的果,叫因果相應,因跟果符合。這樣從你開始發心到你成佛,中間是沒有虛假的、沒有委曲、沒有這些相,這就叫直心。再進一步說深心,那就是要修一切善法,深心樂集一切善,諸善行廣大含義。第三個就是大悲心,大悲心是發菩提心,要救一切眾生的痛苦。三心即是一心。所以佛囑咐阿難:你不是想要求無上菩提嗎?現在你發了想研求無上菩提的心,你就真實回答我的問話;要真實,不能搞虛假的,直心是道場。咱們無論發心出家,即使出了家學了道,不管你十年、二十年,或者三十年、五十年,或者七十年,我現在七十多年了,直心的時候是很少的。大悲心,平常經常說要發大悲心,我們發的是一般的憐憫心,觀自在菩薩的大悲心我們都還沒有發起來,還不理解真正的含義;不要說發了,還沒有研究明白。所以佛跟阿難說,你要想求無上道,你要發明你本來具有的佛性,怎麼樣才能得到?那你就直心酬答我所問話。 佛為什麼這樣一再的囑咐阿難?因為他在佛的身邊,佛就知道他不是直心。所以這次是一再的囑咐他,你一定要直心,我問你的話,你要直心的回答,不要虛假。所以我們一切眾生髮心想成佛,那你就應當直心。心要正直,所說的話要相符你的心,這就告訴你不要起分別,這樣才能遠離一切魔障。一有分別心就有魔障,不能直至菩提,直心是道場。佛囑咐完了,就問要他了。 【阿難,我今問汝:當汝發心,緣於如來三十二相,將何所見?誰為愛樂? 】 就是求證的意思,問他兩個問題,能見能愛。你見瞭如來了,在如來前你生了什麼樣的愛樂和意見,就這樣能生愛樂的是誰?讓阿難答复。當你發心的時候,看見佛的三十二相,是見相發心的,但是你這個中間誰生起的愛和樂?這個是說將何所見,不能作色相、色塵、塵相來解釋。所見,注意是所見。這是說眾生迷了之後,你的取捨,要取,愛了就取,不愛的就舍,全是顛倒見,妄想。誰見的?誰生的愛樂?當然見的是肉眼睛,能見的是肉眼,愛樂是心。就是問你,你見了之後,如何產生的愛和樂?那麼能生愛戀的、生樂感的又是誰呢?這個就是妄心呀,佛先讓阿難認識妄心,明白什麼是妄心。佛的問題很明白,阿難領會不到,在這個時候阿難是領會不到的。所以佛就讓阿難直心答對,不許摻雜假的。直心就是不能欺騙的意思,心直就不欺,不欺就是真,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吧!所以佛再問阿難你最初發心,你是緣見如來的三十二相,將何所見?明明見了三十二相,還問他將何所見,是什麼見的?愛樂是生於何處?誰又是愛樂呢?這就是問阿難,所有的見和愛產生的根本是什麼,這就是他的病,這就是業障。佛問完了才給他藥,因為知他病的所在。佛這樣問,阿難就直接答复佛了。 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如是愛樂,用我心目;由目觀見,如來勝相心生愛樂!故我發心,願舍生死。】 如是愛樂用我的心和目,我怎麼樣產生的愛,心愛!因為眼睛看見三十二相了,是由目觀見如來三十二相的,如來的身相莊嚴,我心就生起了歡樂、生起了愛,所以我才發心出家,願舍生死。佛問他這個病根所在,完了才破除他的病。只是沒說明阿難是眼睛見,愛是妄心見,就破除他這個見,破除他這個心。這個心是虛妄心,這個見不是真見,是妄見。愛是識,不會是心的。阿難說是心,其實是識,破他心的意識。這叫凡夫顛倒了,就是凡夫都迷了,所取的都是虛妄。因為我這樣的見,我才發心願意舍生死。這種愛見能捨生死嗎?錯了,以後佛就來破除他。因為見相生的愛樂,因為愛樂發心出家,願舍生死。這個發心(發心出家的心)是不錯了,但是你能愛的這個心見佛相好,生起愛的這個能念之心,這個是生死根本。這個心不是心,是識。是攀緣的心,把攀緣的妄心當成自性,這如何能了生死?根和識,凡夫愚癡人他是沒法分辨的。但是不能了達性,真正的根本認識不到,菩提是一切根本的根本。所以在這以下就開始了我們經常所說的七處徵心,就審計他的妄心,這個就是生死根本。見不是眼,想不是心。所見的境,能見的是見性,所見的境是外頭虛妄的妄境。佛問阿難,說你能見的這個見性,讓他認識到能見的這個見性,讓他直接就能夠了達見性。見是心,不是眼,破除眼見的意思。阿難他現在的表現是凡夫,以凡夫的情境,如是的愛樂是用我的心目,我眼睛看見了,心裡生的愛,由自已的目觀見如來的勝相,我心裡頭的妄想心才生起了愛樂,因這我才發心捨離生死的。 【佛告阿難:如汝所說,真所愛樂,因於心目,若不識知,心目所在,則不能得,降伏塵勞。 】 照你這樣對我所說的,你之所得的愛和樂,是因於你的心和你的目。 “若不識知,心目所在,則不能得,降伏塵勞”,什麼是你的目,什麼是你的心。見是你的目見嗎?識是你的心識嗎?你要不認得你的這個目和你的這顆心,不知道心目在什麼地方,那你塵勞降伏不了,你是得不到聖道的。 佛想破除阿難這個妄。就是像你所說的那樣,你真正的愛樂是因你的心和你的眼睛,那你知道你心在什麼地方嗎?知道你目在什麼地方嗎?你是怎麼識別呢?連你心跟目你都不知道,你還能降伏塵勞嗎?
3